夏玉米密植高产机械收获籽粒技术

发布者:张吉旺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次数:101

一、技术名称

夏玉米密植高产机械收获籽粒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山东省玉米生产存在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以及传统种植与收获方式导致晒粮难,进而影响品质和收益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十三五”期间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课题。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改善玉米品质,可成为山东省转换玉米生产方式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技术措施。自2014年起,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合作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率先研究玉米机械粒收技术并进行示范应用,近年种子企业、收割机制造企业和科研单位为主导的各类玉米机械粒收现场观摩会在全国多地举行。虽然,目前我省玉米收获以机械化收获果穗为主,但机收籽粒是未来发展方向,深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欢迎,也受到各级政府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技术系统阐述了适宜粒收品种的选择、与粒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收获期确定、适合籽粒收获机械选择和操作以及烘干等关键环节,是对传统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可确保玉米机收籽粒技术顺利推广。

(二)示范推广情况

本技术已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近年来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进行示范应用,有助于规模化和轻简化玉米生产,深受种粮大户、家庭农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欢迎。已被列为2019年度农业领域地方标准,并通过了山东省地方标准审查会议,标准即将发布实施(见附件)。

三、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用适宜机收籽粒的中早熟、后期脱水快、耐密、高产玉米品种。

2.种子处理

种衣剂应含有能防治玉米病害的杀菌剂和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种衣剂和拌种剂的使用应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二)播种

1. 播期

在冬小麦或前茬作物收获后抢茬播种玉米,播种时间宜为6月上中旬。

2. 播种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种植密度≥75000株/hm2。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留苗密度,播种密度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按式(1)计算,出苗率取值98%。采用60 cm等行距种植,株距根据播种密度计算确定。

播种密度(粒/hm2) = 计划留苗密度(株/hm2…………………………………………………………………(1)
发芽率(%)×98%

3. 种肥同播

选用集深松、施肥和精播一次性作业的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配以相应功率的拖拉机。播深3 cm~5 cm,种子和肥料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分别相距8 cm~10 cm。肥料宜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应包含氮、磷、钾、锌、硼等元素,配比应根据测土结果进行配方,控氮比宜在30%左右。

(三)田间管理

1. 化学除草

可选用苗前或苗后喷施除草剂两种方式。对于旋耕或翻耕地块以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喷施除草剂为宜,而对于播种后秸秆覆盖度超过1/3的田块以苗后喷施除草剂为宜。播种后出苗前,墒情好时可直接喷施40%乙‧莠悬浮剂等按3000 ml/hm2~3750 ml/hm2兑水750 kg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于玉米幼苗3片~5片可见叶、杂草2叶~5叶期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按1500 ml/hm2兑水750 kg喷雾。化学除草时,应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合理配方,药剂搅拌均匀,适时适量均匀喷洒;选择合理的喷洒方式和机具。

2. 灌溉与排涝

玉米生长期内,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确定是否灌溉。当田内出现积水(渍涝)时,应及时排水。

3. 化控

在玉米6片~8片展开叶时,喷洒化控试剂,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防止倒伏。

4. 病虫害防治

苗期,应综合防控粗缩病、灰飞虱、粘虫、蓟马、地老虎和二点委夜蛾等病虫害;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之间,应有效防控褐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生育后期应有效防控锈病、青枯病、穗粒腐病、蚜虫等病虫害。选择合理的喷洒方式和机具,注意操作安全。

(四)机械粒收

1. 收获时间

玉米生理成熟即当籽粒黑层出现、乳线消失,籽粒含水量降至27%以下,可机械收获籽粒。

2. 收获植株状况

收获时要求植株倒伏率不超过5%,穗位(结穗)高度整齐度高。

3. 机械选择

选用的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应符合GB/T 21962的规定,割台行距55cm~65 cm。

4. 作业质量

机械收获的总损失率≤5%,收获籽粒的破碎率≤5%,含杂率≤3%。

5. 秸秆粉碎还田

玉米秸秆可采用联合收获机自带粉碎装置粉碎,或收获后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还田。

(五)烘干与贮藏

收获籽粒后,宜立即干燥或自然晾晒。

四、适宜区域

适宜于山东省及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区推广应用。

五、注意事项

注意选择中早熟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和适宜收获玉米籽粒的联合收割机。

六、依托单位

1.山东农业大学/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联系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政编码:271018

联系人:张吉旺

电话:0538-8241485、13665481991

电子邮箱:jwzhang@sdau.edu.cn

2.中国农科院作科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人:李少昆

电话:13910325766

3.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东街7号

邮政编码:250013

联系人:韩伟

电话:0531-67866150

联系地址:济南市历下区十亩园东街7号

邮政编码:250013

联系人:韩伟

电话:0531-6786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