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包两喷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者:李向东、郑方强、姜兴印发布时间:2021-11-23浏览次数:66

一、技术名称

玉米一包两喷病虫害防治技术

二、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山东玉米种植面积约300万公顷,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之一。稳定和提高玉米产量,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病虫草害是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常年造成产量损失达15%~20%。因为气候变暖以及种植结构、栽培模式改变等因素影响,顶腐病、二点委夜蛾等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褐斑病、瘤黑粉病、蓟马等次要病虫危害上升;青枯病、纹枯病、锈病在特殊年份和生境下时有暴发成灾。我国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这对玉米病虫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因为玉米植株高,种植密度大,田间郁闭,后期农户无法进地防治病虫害。为了防治玉米病害,先前提倡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集中烧毁,但现在提倡秸秆还田,禁止焚烧秸秆,致使许多病原积累严重。以前建议在发病初期及时连续喷药2~3次,或者是药剂灌根,但现在因农村劳动力短缺,防治成本不断提高,这些防治技术无法实现。而社会对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势在必行。因此,生产中急需满足社会需求、简便、安全、有效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模式。

本技术模式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山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支持下完成的。

本技术模式的要点是“分期治理,节本增效”,通过种子包衣、苗后喷雾除草和8叶期之前喷一次药防治玉米病虫害。本模式解决了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病虫草害防治时机不合理,过于依赖化学农药而且用药次数偏多,用药量偏大的问题,达到降低防治成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技术模式已经在山东、江苏等地区进行较大范围推广应用,2013年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当时的技术名称为“玉米病虫害节本增效防治技术”。最近几年我们又对技术进行了完善。

(三)提质增效情况

在山东、江苏等地建立了示范田,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本技术减少用药2~3次,显著减少用工时间,平均每亩增产52~68公斤,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四)技术获奖情况

201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机制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核心技术“玉米病虫害节本增效防治技术”2016年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以此技术为依托,泰安市农业局申报的“玉米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2017年获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三、技术要点

本技术模式的要点是“分期治理,节本增效”,在玉米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重点防治某些病虫害,尽量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比较效益。

播种前玉米种子包衣防治粗缩病、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选用高产、抗病、不带病毒的高质量优良品种。种子用600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70%噻虫嗪种衣剂)和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5g/L满适金悬浮种衣剂)包衣,控制苗期灰飞虱、蓟马、蚜虫、地下害虫和根腐病、纹枯病、褐斑病、瘤黑粉病等。选用玉米专用缓控释肥和生防菌剂,播种期一次性施入。

苗后喷药除草。在玉米3~5叶期,每亩使用4%烟嘧磺隆悬浮剂 80~100mL、26%苯唑·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150mL~200mL或45%硝磺·异丙·莠可分散油悬浮剂150 mL~200 mL进行除草。

玉米7叶1心到8叶1心期喷药防治病虫。喷施25%灭幼脲3号胶悬剂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防治小喇叭口期食叶鳞翅目害虫,同时喷施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或20%丙环唑乳油防治叶部病害。抽雄吐丝期释放赤眼蜂防治穗部鳞翅目害虫。

四、适宜区域

黄淮海夏玉米产区。

五、注意事项

目前山东玉米穗部害虫主要是桃蛀螟和棉铃虫,防治时应该以释放螟黄赤眼蜂为主。

六、依托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宗大街61号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邮政编码:271018

联系人:李向东、郑方强、姜兴印

联系电话:13181776583

电子信箱:xdongli@sd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