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缓控释肥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发布者:王永军发布时间:2025-03-13浏览次数:10

今年1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集团合作20周年研讨会暨新一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双方达成协议,表示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双方现有海外优势资源,共同在“一带一路”国家和中国友好国家开展缓控释肥料技术输出、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策划、区域专用产品创制与推广等。

“金正大将向全球共享缓控释肥技术包和产业模式。”2025年2月18日,金正大集团董事长李玉晓在由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集团承办的“粮安天下 大道同行”为主题的缓控释技术助力世界粮食安全高峰论坛上说道。

“我们相信,通过联合发展,一定能够让中国缓控释肥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花结果,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自此,缓控释技术全球推广行动正式启动。廿载耕耘:从破局者到引领者,

成就全球市场标杆

粮食安全,是全球性的重大议题,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发展的根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自身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还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缓控释肥技术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勇表示,缓控释肥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年前,中国缓控释肥技术领域还是一片 “无人区”。面对国外技术垄断、农业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以 “一粒肥,一颗初心”的信念,开启了自主创新的长征路。

“包膜控释肥最早由国外研发,主要应用在花卉、草坪上,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2006年金正大集团最早投产的缓控释肥达到产业化规模后,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才真正有了商品化、产业化的缓控释肥料。”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介绍道。

在过去 20年发展中,缓控释肥产品从不被农民认知、逐步接受到现在成为了大多数农民优先选择的肥料品种。而伴随着缓控释肥示范推广的不断扩大,我国的缓控释肥产业也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标准领先、服务领先和技术领先。”

“传统包膜控释肥膜材主要来自石化产品,资源不可再生、降解难度大,为此我们紧盯制约我国绿色缓控释肥料创制的关键性技术难题,聚焦新型肥料创制与工程化技术研究,历经十余年攻关,项目以发明膜材改性技术、生产工艺等控释技术为突破口,攻克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发利用绿色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类膜材的控释肥新技术。”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杨越超介绍了最新缓控释肥研发成果。该技术在2024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过去合作的20年中,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联合发展了1个产业,实现了缓控释肥料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小产品到一个大产业的发展;获得了 2次国家科技奖———“新型作物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开发应用”课题获

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项目获得2023年度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双方共建了 3个高端科研平台———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共同牵头成立了国家科技部首批试点的36家联盟之一———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过去合作的 20年中,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多次合作参与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项目;双方共同参与制订的《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成为我国引领世界控释肥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缓控释肥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年产能超700万吨,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中国缓控释肥相关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主导制定多项缓控释肥的国际标准,技术输出覆盖亚洲、非洲、南美等50余国。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中国农业科技的硬实力,更让“中国智造”成为全球绿色农业的标杆。

“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在20年的探索实践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协同创新,造就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张民说,“历经20年,中国缓控释肥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包膜控释、纳米增效、生物降解等核心技术,突破国际专利壁垒,肥料利用率达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模式:技术、产业与生态的

成熟答卷

“中国在缓控释肥领域发展迅速,有着成熟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一流完善的服务推广模式和体系。中国模式已完美地嫁接在我们公司,大大降低了我们的成本,提高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荷兰EKOM鄄PANY公 司 总 经 理 MartinDekker如是说。

荷兰EKOMPANY公司是欧洲第二大控释肥企业,于2016年被金正大集团全资收购。他认为,中国缓控释肥不论是技术还是在推广模式方面都走在了全球行业前列,值得欧洲学习。

“缓控释肥具有省时、省工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施肥次数或者只需施肥一次、无需追肥,因此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或者其他产业的逐步转移,缓控释肥越来越多的为农民接受和应用。”谈起缓控释肥的推广历程,来自安徽省的王向兵滔滔不绝,“十几年来,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服务真的使广大农民受益良多。”

20年来,金正大和山东农业大学携手同行,依托农化服务中心、作物研究所,开展测土施肥、栽培和植保技术学习、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培训、产品推广和精品示范田建设、市场开拓等工作,创新“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缓控释肥推广模式。此外,通过联合举办培训班、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将最新农业知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改变不合理的用肥习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据统计,截至2024年,金正大缓控释肥示范推广扩大到全国主要有省市区,累计推广1.6亿亩以上,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区域的农作物,已基本实现了缓控释肥在所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油料作物上的示范应用。全球征程:缓控释肥助力全球

粮食安全

“我自去年开始推广中国缓控释肥产品,刚开始我有很大的顾虑,但金正大给提供了专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从市场调研、到定制化产品、再到技术培训,示范田建设,推广服务,为我们提供了全程一站式解决方案。”越南农业代表 TruongNgocUng介绍了他在越南市场推广缓控释肥的经历。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缓控释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沿线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保障当地的粮食安全,还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共进。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生存之本,更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根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耕地退化、人口增长三重挑战叠加,粮食安全形势空前严峻。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科技的突破,更需要担当的勇气。”李玉晓表示,今天的中国缓控释肥产业,不仅是技术的领跑者,更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成熟模式。作为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化的主力军,金正大将牢牢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为全球提供金方案。

据了解,金正大的方案包括4方面核心内容,分别是,第一、在全球共享技术成果,向全球开放 “缓控释肥技术包”,涵盖核心工艺、智能生产系统及定制化解决方案,让各国“拿来即用、用之有效”;第二、赋能人才培养。联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IFA、各国农业机构,设立区域性技术培训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种植服务标准化课程。同时,为国内更多的事业合伙人提供国外游学的机会,为中国培训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人才;第三、海外建立示范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共建示范网络。下一步,金正大将在德国、荷兰、西班牙、美国、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及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建立百块示范田及联合示范基地,并为大家提供“技术包+农化服务+培训”一体化支持,让中国技术扎根世界田野。第四、全球联合发展,深化缓控释肥技术攻坚,巩固全球引领地位。金正大作为行业龙头,愿意与全球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在缓控释肥标准建设实施、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联合发展、技术输出、资本合作、国内外市场共同推广等方面共同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缓控释肥产业化的更深发展。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化肥行业转型发展不是在单打独斗。化肥行业要想走出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唯有树立联合协作、融合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势互补、抱团联合发展,才能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最忠实的见证者。20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与金正大集团从陌生到熟悉,从奋发前行到久久为功,从互通互信到合作共赢,成功探索并实践出一条有效的、长期的校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催人奋进的发展历程。”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表示。

20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与金正大集团携手共进,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技术成果,联合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培育建强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共同培养了一批产业支柱人才。未来,双方将继续携手前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全球缓控释肥产业化的更深发展,共同谱写中国新型肥料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的新篇章。

引自《山东农大报》2025年3月3日